關于我們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這首《春天的故事》中的老人,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1978年12月,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鄧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今年,正好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正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茁壯成長起來的。
一
上世紀80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到了我們村,農民有了對土地夢寐以求的自主管理權。他們對自己承包土地上的每一棵秧苗都像骨肉一樣疼愛,對豐收在望的每一粒糧食、每一把青菜都看得極其金貴。
目前,汝南縣縣已建成3個花木產業示范鎮、20個示范專業村,年銷售各類花木1000余萬株,年產值達6億元,帶動4000多名貧困群眾脫貧。
雪松,大片大片的雪松。7月23日,記者在河南駐馬店 汝南縣東官莊鎮采訪,汽車穿梭在雪松林地間。
東官莊鎮黨委書記介紹說,河南駐馬店市是長江以北最大的雪松基地,僅東官莊鎮就擁有4萬多畝雪松苗圃,每年產值達5.3億元,這些雪松遠銷北京、內蒙古、西藏、新疆、寧夏等地,“在北京街頭,在布達拉宮附近,在內蒙古的現代新城,與你偶然相遇的雪松樹,很有可能就來自這里。
東官莊鎮宋屯村雪松基地的茫茫林地(7月21日攝)。
在東官莊鎮宋屯村雪松基地,栽植兩年的雪松已有一人多高(7月21日攝)。
報社記者陶先生
雪松,這種形態優美,有著金字塔形樹冠的常綠樹種,與汝南結緣已近40年。那是在上世紀80年代初,大家在即將打開的市場經濟大門前躍躍欲試,東官莊鎮宋屯村的陶天常試種雪松,成為當地“第一個敢吃螃蟹的人”。
據該鎮雪松種植第一大戶陶金相,陶建軍,回憶,上世紀70年代末,同村人從園林學校退休回家,與陶金相,陶建軍的父親等幾位志同道合的開始琢磨試種雪松、白蠟等苗木。頭腦活泛的父親認為,汝南地處南北氣候過渡帶,南方樹種應該能夠在這里生根發芽、茁壯成長,“南京的雪松早已經形成規模,改革開放后名氣更大,南京的雪松一定可以在河南駐馬店茁壯成長。
多次懷揣著夢想到南京,悉心學習,憑借著豐富的林業知識和一股鍥而不舍的勁頭,上世紀80年代,不但取回了雪松種植的“真經”,還為東官莊鎮的父老鄉親們帶回了致富的“火種”。
在大兒子陶金相的記憶中,種植雪松的幾位老輩人,每批樹賣出后都能分到十幾張“大團結”,這在當時讓不少農村人眼界大開,一時間也吸引了東官莊鎮附近十里八鄉的群眾對這種“搖錢樹”的關注。
1980年全鎮只有4戶人家種植雪松,1985年后就發展到了20多戶,1993年的統計數據顯示,該鎮雪松種植面積已達1000多畝。從2000年開始,汝南縣調整種植結構,政府鼓勵和引導群眾發展經濟作物,東官莊鎮的鄉村干部帶頭搞起雪松種植,極大鼓舞了群眾的種植熱情,雪松種植面積迎來了增長高峰。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汝南縣當年創造了“百萬雪松進京城”的輝煌成績。
“一畝雪松十畝田?!倍鹤犹战ㄜ娊o記者算了一筆賬,雪松5至6年就能長到5米多高,每棵價值500元,每畝可以凈收入20多萬元;如今他流轉的土地達600多畝,而3至4米高的雪松就有30多萬棵,今年秋天保守估計能掙1000萬元,在東官莊鎮,像兩位兒子這樣的種植大戶還有十多戶。
黝黑的皮膚,壯實的身材,一副當地農民的樸實裝束?;仡櫠嗄陙淼姆N植經歷,他說,種植雪松并非可以高枕無憂,雪松耐旱怕澇,前些年,由于農村基礎設施跟不上,幾場暴雨過后,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松苗“嗆水”,“現在好了,縣里先后投資300多萬元,為鎮上疏通溝渠,硬化道路,徹底解決了排水問題?!?/p>
栽下雪松樹,引來“金鳳凰”。上市公司重慶暄潔集團計劃投資5億元在東官莊鎮打造專業的雪松基地。目前,該鎮花卉苗木專業戶達1200戶,50畝以上規模的花木基地就有150多個。采訪中記者還了解到,汝南縣在以種植雪松為主的同時,還大力發展廣玉蘭、紅葉石楠、櫻花等60多個花木品種,花木種植總面積達10余萬畝,并開工建設了汝南縣苗木交易市場,打造標準化、規?;?、產業化的花木基地。汝南雪松,正成為越來越多汝南群眾的“搖錢樹”。
一項產業,帶動一方經濟,涵養一方水土。由產業的興旺,到生存理念的提升,到精神世界的豐富。一步步促成鄉村社會的健康前行,順理成章地走進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良性狀態。
這,或許就是抵達鄉村振興目標和目的關鍵所在。
*
*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里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