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松,是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你一定聽過“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這句詩,詩中描寫的不一定是雪松,但傲立雪中卻是大多數松科植物的共性。
雪松屬于裸子植物,是松科(Pinaceae)這個大家族的一員。依據學界的觀點,松科有10~11個屬,遍布北半球的溫帶、寒帶及熱帶高山地區,其中多數成員都是常綠樹木,不怕寒冷和冰雪,而“雪松”這個名字湊巧給了其中的一個屬——雪松屬(Cedrus)。中國是裸子植物種類極為豐富的國家,松科幾乎所有屬在中國都有分布,唯獨缺了雪松屬。
松科各屬系統發育關系示意圖。制圖:ArtemisiaLiu
雪松屬產自地中海沿岸的北非、西亞,以及喜馬拉雅地區,共有4種:北非雪松(Cedrus atlantica)、塞浦路斯雪松(C. brevifolia)、黎巴嫩雪松(C. libani)和今天的主角雪松(C. deodara)。
高大的雪松(Cedrus deodara)。圖片:Paul Evans / Flickr
位列世界五大庭園樹木
雪松(Cedrus deodara)原產于喜馬拉雅山的西部和西南部(從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爾地區至印度、尼泊爾),因此又名“喜馬拉雅雪松”。喜馬拉雅山脈的北部和東部地區部分位于中國境內,那雪松在中國是否有分布呢?目前,中國仍未發現野生的雪松分布,或許在西藏西部某個人跡罕至的山溝里會有吧。
雪松在國內絕大多數省區都有栽培,在中文世界里,雪松和金錢松、金松、南洋杉、巨杉一起被稱為“世界五大庭園樹木”。我沒有仔細考證它的來源,但英文世界似乎并沒有這種說法。當然,雪松植株高大挺拔,側枝平展彎垂,樹形非常美觀,再加上終年常綠,確實是極具觀賞價值的庭園樹種。
庭園栽培的雪松品種(Cedrus deodara 'Bush's Electra')。圖片:NetPS Plant Finder
雪松的葉呈典型的松針狀,質地較硬,先端有個比較扎手的小尖頭,葉表皮有較厚的角質層,可以防寒。它的枝條有兩種類型——長枝和短枝,長枝上的葉散生,螺旋狀排列,距離較遠,短枝上的葉則是簇生在一起。雪松是雌雄同株的植物,雄球花通常生在植株中部和下部枝條,雌球花則集中在上部枝條。
雪松的枝條,左側為長枝上散生的葉,右側幾束為短枝上簇生的葉。圖片:ArtemisiaLiu
在長江以北和西南地區,栽培的雪松都能很好地生長,正常結果,而長江以南由于溫度較高,通常不易結果。以華北地區為例,由于久經栽培,雪松已經適應了當地的氣候,它在秋季長出雄球花,11月份進行散粉——雪松的花粉很輕,還自帶兩個氣囊,可以在空氣中傳播很遠的距離。
雪松的雄球花,上面那顆已成熟,正在散播花粉。圖片:ArtemisiaLiu
種子飛向何方
我所在的單位正好在植物園里,有大量栽培的雪松,每當散粉時,一陣北風吹來,花粉鋪天蓋地,像沙塵暴一樣。此時的雌球花很不顯眼,藏在葉叢之中,等接受花粉后,從第二年春天開始發育。秋天,成熟的球果呈卵球形或橢球形,直徑可達5~9厘米。
掛滿球果的雪松枝條。圖片:ArtemisiaLiu
雪松的球果由螺旋狀密集排列的苞鱗和種鱗組成。每個種鱗有兩枚帶翅的種子,成熟后所有種鱗都會張開,連同種子一起掉落,最后只剩下一根留在枝條上的主軸,種子則可以借助風力飄到遠方。
雪松的球果(左)、種鱗掉落后的主軸(中)以及短枝(右)。圖片:ArtemisiaLiu
雪松的種鱗(上)和帶翅膀的種子(下)。圖片:ArtemisiaLiu
根據我在植物園的觀察,在沒有人工干預的情況下,雪松種子發芽也是比較容易的,冬季掉落的種子,在來年春天四月份就可以發芽。
雪松的幼苗,左邊那株可以看到上面的種翅和種皮。圖片:ArtemisiaLiu
請注意,幼苗發出的這一圈“針葉”,其實不是真正的葉,而是子葉。通常情況下,被子植物可依據種子的子葉數目分為雙子葉植物和單子葉植物,而裸子植物的子葉可謂“多多益善”,通常都有10幾枚之多。
世界屋脊上的雪松
說完栽培狀態下的雪松,我們再來了解下野生的植株。去年,我有幸在印度北部的西喜馬拉雅山區見到了大面積的雪松林。它們在海拔1800~3300米的地帶成片生長,甚至形成純林,類似這樣的雪松林在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也很常見。
喜馬拉雅地區是世界屋脊,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東西部的降水有很大差異,東部(中國、緬甸、印度東北部)較為濕潤,西部(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西北部)則稍偏干旱。雪松喜歡降水適中而又冷涼的氣候,所以才會選中喜馬拉雅西部這一帶進行繁衍。同樣屬于松科,落葉松屬的紅杉類(Larix sect. Multiseriales)則是喜歡降水豐沛、云霧繚繞的東喜馬拉雅地區;大部分冷杉屬(Abies)和云杉屬(Picea)的種類也是喜濕的,集中分布在東喜馬拉雅至中國西南部這一帶,西喜馬拉雅只有寥寥數種。
西喜馬拉雅地區的雪松林。圖片:ArtemisiaLiu
野生狀態下的雪松,身材通常比較修長,再加上植株之間的間隔很小,樹與樹的競爭非常激烈,所以每一棵樹都是拼命地往上生長,以爭取更多的陽光,最高的植株可達50米。我去時是秋天,正值花粉成熟,一陣大風吹過,輕盈的花粉紛紛散落,比植物園的“沙塵暴”更加壯觀。
野生狀態下的雪松植株。圖片:ArtemisiaLiu
那些雪松的親戚們
與雪松(Cedrus deodara)同屬的北非雪松(C. atlantica)原產非洲西北部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葉子表明被有較多白粉。它的株型也很漂亮,有不少園藝栽培類型,國內某些植物園也有少量栽培。
栽培的北非雪松。圖片:ArtemisiaLiu
黎巴嫩雪松(Cedrus libani)原產地中海東岸的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等國,其中黎巴嫩被稱為“雪松之國”,其國旗和國徽上就有雪松的圖案。除了園林和建筑用材之外,黎巴嫩雪松很早就在人類文明史上留下過印記,《圣經》中就有對它的記載:率領希伯來人走出埃及的摩西曾命令牧師用黎巴嫩雪松的樹皮治療麻風??;所羅門王建造耶路撒冷圣殿時也用到了黎巴嫩雪松的木材。
黎巴嫩雪松。圖片:jacinta lluch valero / Flickr
黎巴嫩的國旗與國徽。圖片:wikimedia
雖然整個雪松屬的分布范圍并不是很廣,雖然國內野生雪松種群的記錄仍是空白,但還是希望有一天,我們能在中國境內發現野生的雪松林。
文章來源:果殼“物種日歷”,轉載請聯系GuokrPac@guokr.com
用戶評論